昆明融大教育

辅导课程

更多>>

报考快讯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料下载 > 写作 > 正文

资料下载

楚雄烟草专卖局招聘考试写作 (二)

 

一、

要写好申论论证,首先必须把握好论证的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只有结构恰当,文章才能有序、完整、合用。许多考生因为论证的经验不足,对于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所以拿起笔来就发愁。其实,申论论证作为“公务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和规范,写的人那样写,看的人那样看,已经成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行文习惯或规则。考生只要按照那种固定的结构去写就可以了,既不需要别出心裁,更不允许随意安排。

从大的写作思路上说,申论论证必须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是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的部分;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部分;结论是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

从具体的段落、层次安排上说,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就是申论论证五段论:引、申、议、策、合。

引:开头第一段,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典型材料或有关理论材料,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申:在第一段的结尾,或者单独第二段,用一句话申明自己的论点。

议: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策:针对每一条原因分析,提出对策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论证。每条对策最好单成一段。

这部分还有一个调节、符合规定字数要求的重要功能。如果你的文章字数不足,就可以在这部分里加大论述力度,确保字数符合要求。

合: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

这个“五段论”虽然简单,但是实践证明它非常好用,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作答的时候,考生可以直接套用这个段落结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文章结构不合理的毛病,还可以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下面是一篇按照“引、申、议、策、合”五段论结构组织的申论论证范文,供大家参考: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大标题就是论点)

         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再传河南寺沟煤矿透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接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引:开头引用概括事实的材料)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屡屡敲击着我们紧绷的神经,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分析过渡):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申:段尾引申出论点)重特大事故频发,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过渡句)

        首先,中央政令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为了遏制事故频发势头,中央出台了许多法律、政令。然而,一方面是国务院三令五申,另一方面却是有关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仅仅停留在发发文件、开开会议上,企业自然更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议:分析问题原因1

        其次,政府部门执法不严格、监管不扎实、责任不到位,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矿无证开采,常年超产,有些非法矿山甚至在监管人员“鼻子底下”开采。“知道不知道?知道为什么不管?管,为什么不听?”李毅中对一些执法人员的质问,可谓击中问题的要害。官煤勾结,官员入股,权钱交易使个别监管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分析问题原因2

        再次,一些企业利欲熏心,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麻木不仁。有的矿主为了一己之私,明知生产中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却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鼓励工人快干多挖。更有甚者,私自关闭报警系统。这些矿主无疑成了矿难的帮凶。(分析问题原因3

         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落实;不是没有监管,而是监管不到位;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种在生产中只看到金钱看不到生命,只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与时势不符,与中央精神相逆,必须进行彻底纠正和全面清理。(总结问题原因)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安全事故多发势头,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过渡句。联系论点,过渡到提出对策)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首先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1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2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还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领导的政绩、企业的利润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3

         总之,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和谐。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搞好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呼应论题),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合:上升到政策高度)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大标题就是论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ZG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引用政策法律材料)上述要求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方向,全面概括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过渡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申明论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渡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分析问题)

         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到2005年,这一差距比扩大到13.22。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69元~92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两者合计7587万人。(引用数据信息)

         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看,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行路、用电、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引用事实材料)

          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同时,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分析原因,呼应论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过渡句)

       首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提出对策1

        其次必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提出对策2

       再次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还要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对策3

        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力,(呼应论点)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上升到政策高度)

二、

论证表述能力

  (一)、论证表述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丢掉主旨,偏离题意

  不能够抓住资料所给出的主要问题分析说明,也就是说,文章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甚至有偏离题意的现象。

  2、立意陈旧,思路单一

  不少应试者在论证时,立意角度不新颖,思路不开阔,不会进行发散式思维和阐述,不能揭示事物的实质,因此使得论证没有深度,一般化。

  3、标题不准,表述老套

  常会看见应试者的申论答卷标题不够贴切、具体、鲜明、精炼、生动。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论题对论证问题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内容或思想不一致,词语运用不够恰当,有些标题的意思欠妥,使人产生歧义;

  二是评论的标题不够具体,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三是评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等,在题目中反映得不够,换句话说,就是有的文章标题的观点、立场、态度不够鲜明;

  四是有的标题不够精炼,句式复杂,语言罗嗦,难以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

  五是有的标题不够生动,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谋篇布局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文章结构不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不根据立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来组织安排文章的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

  二是文章结构布局没有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没有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三是文章结构布局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和层次安排上没有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四是文章缺乏论述说理的艺术,不注意修辞;

  五是文章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字数超过了规定;当然也有的文章字数太少,难以把道理讲述清楚。

  5、不会引用,断章取义

  在摘引所给材料及理论著作的某些段落或个别语句时,要注意不可从自己的目的出发,不顾原材料及原著的整体观点和上下文联系,寻找个别与自己论点相一致的言论,孤立地摘引出来。这种断章取义的操作,往往会偏离材料主题或歪曲原著的观点,有时甚至会与原材料、原著作观点背道而驰。这方面的错误是极为严重的,应该尽力避免。当然,有的是别有用心,有的是不够严谨,但断章取义之不可取,却是明确的原则。一般来说,完全违背原著的断章取义不多,但偏离原著的并不罕见。

  (二)、培养论证表述能力

  1、熟悉议论文常用的文章结构方式

  要培养好的论证表述能力,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结构与布局方法,即议论文的构造方式,也就是指应试者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根据主旨的需要,在行文中对材料所作的组织和安排。一般说来,议论文写作常用如下三种结构方法:

  (1)、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是指由一个总论点统率若干个分论点,每一个分论点作为总论点的论据,从各个方面分别说明总论点的结构。

 (2)、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是指文章被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相对独立,共同论证中心论点。

  3)、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是指文章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彼此衔接,并层层推进。这种结构方法使文章内容一层深似一层。  

  2、掌握常用的论证说理方法

  申论方案论证部分一般属于议论文体,议论文体离不开论证,因此,应试者在写作的时候,必须掌握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说理法、分析说理法、论辩说理法和类比说理法。

  (1)、例证说理

  例证说理是主要的论证方法之一。所谓例证说理是指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客观事实、统计数字、实验结果、图象、照片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于运用的是客观事实证明论点,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分析说理

  分析说理是指通过对有关问题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3)、论辩明理

  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无论是批驳性的文章或是正面立论性的评论,往往都离不开论辩。

  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批驳与之有关的错误见解。而且有了对立面,自然就有思想交锋,面对面地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进行论辩明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敢于和善于进行思想交锋。在具体操作时,不外乎这样三种方法: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二是在文章的必要处,为了强调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一个思想靶子,由正面论述转入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得出正确结论;三是全文连续陈疑设靶,又连连交锋进而达到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的目的。这种边破边立、又破又立多回合进行的思想交锋,犹如波澜起伏,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起伏破立之间澄清了种种片面认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也就是在交锋中树立起来的。

  其次是采用辩证的方法,即对片面的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这种论辩方法称为辩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再次是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严格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政策界限,防止""""的倾向和影响;原则上一定要坚定,而策略上要灵活一些。

  (4)、类比说理

  类比说理是运用类比推理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一种方法。所谓类比推理是指两类事物一系列属性相同,并且已知一类事物还具有另一个属性,从而推出另一类事物也具有这一属性的推理。

  总之,在公务员考试论文写作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单独使用某一种论证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只要参加申论测试的应考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论证方法,并在应考时综合运用,就能够写出优秀的申论文章。

三、

第一专题基础理论(一)

  一、申论的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它的功能,与社会交际中广泛使用的议论文完全不同。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申论"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都要求考生表现出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的对策(方案)都要有可行性。但"申论"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考生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考生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考查公务员的因素,使必须考查的能力得到了突出。

申论测试的要求

  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展开写作,侧重于考核考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考生的答卷也只能反映其"纸上谈兵"的能力,而难以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申论测试不仅可以考核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考核考生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路线、方针、政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其难度大于命题作文。

申论测试的性质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也都是现实性问题。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材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也不尽相同,所以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斜,而是要求考生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赔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心理的不安。又如,2006年试卷公共安全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安全应对机制来解决。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的莫衷一是,都是可以解决也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考试性质决定的。

申论测试的特征

  从2000年至2006年的考试情况分析,申论考试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通常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用简短文字概括出材料的主题或主要内容;二是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六个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两个,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三,对主题或主要事实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四,以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等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五是对自己提出的对策、方案或见解进行论证。

  申论中,""""的前提和基础,""""的目的和归结。先有""后有""""不清则""不明,""不足则""无立。""字当头,""字为纲。在论说过程中,""""应该相互映照,""""出发,""""保驾护航。

  从这几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和之后人事部对这几次考试的总结来看,申论这种考试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试内容的广泛性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评。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测试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范围广,内容多为人们所熟知,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例如目前人们关注的网络、留学教育低龄化、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干部与群众关系、彩票热销、"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等多种问题,都可以作为申论考试试题的选题范围。一般说来,选择"中观"的而不选用"宏观""微观"的材料。

  2、测试具有较强针对性

  虽然申论测试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测试考查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因此,考生应认真地阅读给定资料,仔细梳理出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在充分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回答和论证问题。

  3、测试答案的不确定性

  从材料背景来看,申论材料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的社会问题,所以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惟一的标准答案。如提出对策部分,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能不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绝不会有一个具体惟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惟一的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在应考申论时,考生不要把申论要求的几部分割裂开来、分别作答,而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材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几个部分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和印证。

  4、内容的非专业性

  申论考试是一种素质测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这些常识来源于考生日常的积累,不是突击性地死记硬背某一专业知识就可以圆满完成试卷的。除按类别进行申论考试的情况之外,申论考试试题不会向某种专业性知识特别倾斜。因为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求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必须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试卷,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从法律角度去讨论应如何去打这场官司,这就与测试目标相差甚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就能解决的问题;2001年的试卷,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可见,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会有所偏颇或有太大争议,这样对学不同专业或从事不同工作的考生才是公平的。

  5、回答问题知识的综合性

  随着申论考试命题经验的积累,近两年来,在命题中资料反映方式、反映内容和答题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2006年试卷给定的资料以记者采访和网络交流形式出现,涉及问题是公共安全问题,但问题回答要综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政府职能转变、法制建设等内容。2007年又出现对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论证.

申论测试的命题结构

  申论测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在这一部分给出了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接着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考生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背景资料一般为20004000字。根据考试对象和所给时间的不同,资料字数会有所变化。例如处级、司局级公务员竞争上岗的考试,背景资料可能增加到3 000字以上,而且内容更复杂。申论要求部分有三到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字数一般在150~200字之间。。

  第二,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字数一般在300~400字之间。

  第三,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六个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一般为两个,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第四,以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等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

  第五,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用1 2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这五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三到四个题目来体现的。具体到层次较高的考试,题目数量也可能更灵活,可以是三个题,也可以是四个题;题目的样式也许要求概述事件,也许要求概括主要问题,也许会在不同层面上对解决什么问题或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不同要求。

申论测试的测评要素

  申论考试作为对公务员的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的以下七种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分析事物和概括问题的敏捷性和准确度。阅读理解能力强,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要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正确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中对考生最基本的首要的考核。考生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的意思,这是解决后面题目的基础。由于试卷中提供的材料在排列顺序和内容上往往是杂乱的,没有清晰的线条,所以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并概括提炼出材料背后所反映的主旨。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决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准确性;第二至第五个问题决定阅读理解能力的浓度和广度。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在正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地筛选、加工,梳理出逻辑思路,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这种能力是公务员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必备的,在论证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比较成功地测试出考生的这种能力。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针对问题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考生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公务员在管理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的,必须由管理人员针对随机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快捷地解决。因此在申论考试中测试考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其核心的目标。在论证时,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这种能力将得到集中全面的体现。

  4、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将考生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前面三种能力再强,也无法让阅卷者了解和知晓。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侧重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考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再现出来,使之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用语准确、结构严谨,并能够深入浅出说明问题,及时中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始终贯穿在整个申论试卷的答卷过程中。

  5、文体写作能力

  申论考试中,文体写作应用能力,在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体现。概括主题或内容一般运用说明文;解决问题措施一般运用应用文;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一般运用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等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一般运用实用公文;对见解、方案、措施、方法的论证,综合运用各种文体。

  6、时事政治运用能力

  7、行政管理能力

申论测试的设计原理

  由于申论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和测评功能都体现了人才考核为基本设计基础的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故测试设计的原理主要是:联系公务员工作实际,紧扣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时时要针对实际问题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意见,并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有的还要写出书面材料的工作特点。申论的构思与写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公务员日常工作流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