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融大教育

辅导课程

更多>>

报考快讯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备考专题 > 正文

备考专题

2014年昆明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行政能力测试之逻辑解题答题技巧(二)

昆明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招聘考试并不是很难,但是考得很细,希望融大教育的备考专题可以给您们提供帮助
更多烟草招聘考试资料请登录烟草招聘考试网(www.yancaozp.com)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5)
削弱质疑型
     削弱质疑型是MBA逻辑考试的一个重点,归结为此类题型的考题是数量是最大的。削弱质疑型考题的主要问法有:
(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能最严重地削弱(反驳)以上结论?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反驳)***的结论?(要小心)
(3)在上述结论中,***忽略了哪一种可能性?
(4)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指出了上述论证的逻辑错误?
(5)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则对以上结论提出最严重的质疑?
(6)支持型和削弱型的变种:除***之外,都加强(或削弱)
    这类题型可以说是逻辑推理考试最有意思的部分,因为这最象是在DEBATE(辩论)。有一种典型的削弱型题目,可以反复体会一下:通常我们说做了某件事情后,没有正的效果,就是什么东西没有效果,要想削弱这种说法,就要强调如果不做这件事情,会有很坏的负效果。比如有人说考MBA不用复习逻辑,因为他复习了之后才得了30分,要反驳他,就得说,你如果不复习的话,连30分都得不了。

    削弱题型的解题关键是首先应明确原文的推理关系,即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在此基础上,寻找削弱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前提、结论还是论证本身。具体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比如:类型一,直接反对原因,即直接说明原文推理的前提不正确,就达到推翻结论的目的;类型二,指出存在其他可能解释,原文以一个事实、研究、发现或一系列数据为前提推出一个解释上述事实或数据的结论,要削弱这个结论,就可以通过指出由其他可能来解释原文事实;类型三,原文认为A不是导致B的原因,要对其进行削弱,就可以指出A是B的间接原因,即指出A通过导致C而间接的导致了B。

    下面对如何削弱,做一个详细分析。首先要明确,要使一个结论为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前提真实,②推理或论证形式有效。于是要反驳或削弱某个结论,通常有这样几条途径:一是直接反驳结论,其途径有:举出与该结论相反的一些事实(举反例),或从真实的原理出发构造一个推理或论证,以推出该结论的否定;二是反驳论据,即反驳推出该结论的理由和根据;三是指出该推理或论证不合逻辑,即从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是不合法的,违反逻辑规则。

    如果是削弱结论,那么首先要搞清题干中的结论是什么;如果是反对什么观点,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问的是反对的是谁的观点,什么观点;如果对推理提出质疑,那么就要搞清题干的推理结构和前提条件是什么,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前提成立,推理形式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题目要求在选项中确定哪一项为真,能构成对题干中论证的一个反驳,从而也就削弱了该论证的结论。另外,在削弱结论型考题中,有时虽然要确立的选项不直接构成对论题、论据或推理形式的反驳,但作为前提加入到题干的原前提中去以后,会减低证据支持度,减低结论的可靠性,从而削弱题干的论证。

    如果是削弱论证,那么一定要搞清其实是要削弱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题干部分的论证进行尽可能的简化,抓住中间最主要的推理关系。解题思路是寻找一种弱化的方式,使其既可以是肯定选项中与题干的结论不相容的选项,也可以从选项中找到一个使题干的论证不能成立的条件。要构成对题干中的推理的一个反驳,归谬法是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就是举出另一个推理,它有同样的形式并且有真实的前提,却得出了假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削弱题型还要分清最能削弱型还是最不能削弱型。如果是最不能削弱型,解题时应先将能削弱题干的与题干唱反调的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的选项与题干不相干还是支持题干的都是最不能削弱的。如果是最能削弱型,则应首先将选项与题干一致的选项排除掉,同时寻找与题干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选项,从中进一步比较削弱的程度。


2000-1-76
据对一批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总经理的平均年龄是57岁,而在20年前,同样的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的平均年龄大约是49岁。这说明,目前企业中总经理的年龄呈老化趋势。
以下哪项,对题干的论证提出的质疑最为有力?
A. 题干中没有说明,20年前这些企业关于总经理人选是否有年龄限制。
B. 题干中没有说明,这些总经理任职的平均年数。
C. 题干中的信息,仅仅基于有2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
D. 20年前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的平均年龄,仅是个近似数字。
E. 题干中没有说明被调查企业的规模。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正如C项所指出的,题干的论据,仅仅基于有20年以上历史的老企业。而题干的结论,却是对包括新老企业在内的目前各种企业的一般性评价。如果上述这样的老企业在目前的企业中占的比例不大,则题干结论的可信度就会大为降低。因此,C项是对题干的有力质疑。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对题干的质疑。

2000-1-77、78
77~78题基于以下题干:
一项全球范围的调查显示,近10年来:吸烟者的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每年只有10%的吸烟者改变自已的品牌,即放弃原有的品牌而改吸其他品牌:烟草制造商用在广告上的支出占其毛收入的10%。
在Z烟草公司的年终董事会上,董事A认为,上述统计表明,烟草业在广告上的收益正好等于其支出,因此,此类广告完全可以不做。董事B认为,由于上述10%的吸烟者所改吸的香烟品牌中几乎不包括本公司的品牌,因此,本公司的广告开支实际上是笔亏损性开支。
77. 以下哪项,构成对董事A的结论的最有力质疑?
A. 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对广告开支的有说服力的计算方法,应该计算其占整个开支的百分比,而不应该计算其占毛收入的百分比。
B. 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近年来各种品牌的香烟的价格有了很大的变动。
C. 董事A的结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每个吸烟者在某个时候只喜欢一种品牌。
D. 董事A的结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每个烟草制造商只生产一种品牌。
E. 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世界烟草业是一个由处于竞争状态的众多经济实体组成的。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中统计的烟草业的广告收益,是世界各烟草企业收益的合计;同样,这样的广告支出,也是世界各烟草企业支出的合计。因此,虽然从合计上看收支相当,但对单个的烟草企业来说,其在广告上的支出和收益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因此显然不能因为题干的数据显示烟草业在广告上的收益等于其支出,而得出此类广告完全可以不做的结论。董事A的观点正是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烟草业是一个由处于竞争状态的众多经济实体组成的。E项指明了这一点,因而构成对董事A的结论的有力质疑。其余各项对董事A的质疑均不得要领。

78.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构成对董事B的结论的质疑?
Ⅰ. 如果没有Z公司的烟草广告,许多消费Z公司品牌的吸烟者将改吸其他品牌。
Ⅱ. 上述改变品牌的10%的吸烟者所放弃的品牌中,几乎没有Z公司的品牌。
Ⅲ. 烟草广告的效果之一,是吸引新吸烟者取代停止吸烟(死亡的吸烟者或戒烟者)而消费自己的品牌。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Ⅰ和Ⅱ。
E. 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烟草广告的效果,至少可以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吸引消费其他品牌的吸烟者改吸自己的品牌;第二,说服消费自己品牌的吸烟者继续消费本品牌;第三,吸引新吸烟者消费自己的品牌。Ⅰ、Ⅱ和Ⅲ的断定如果为真,都能说明,不能因为Z公司的烟草广告在上述第一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就认为该公司的广告是笔亏损性开支。因此,Ⅰ、Ⅱ和Ⅲ都能构成对董事B的质疑。

2000-1-79
美国法律规定,不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坐在行驶的小汽车中必须系好安全带。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每个人都有权冒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只要这种风险不会给别人带来损害。因此,坐在汽车里系不系安全带,纯粹是个人的私事,正如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炒股,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攀岩纯属他个人的私事一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上述反对意见提出质疑?
A. 尽管确实为了保护每个乘客自己,而并非为了防备伤害他人,但所有航空公司仍然要求每个乘客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系好安全带。
B. 汽车保险费近年来连续上涨,原因之一,是由于不系安全带造成的伤亡使得汽车保险赔偿费连年上涨。
C. 在实施了强制要求系安全带的法律以后,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
D. 法律的实施带有强制性,不管它的反对意见看来多么有理。
E. 炒股或攀岩之类的风险是有价值的风险,不系安全带的风险是无谓的风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如果B项为真,则说明不系安全带不是汽车主的纯个人私事,它引起的汽车保险费的上涨损害了全体汽车主的利益。这就对题干中的反对意见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有力的质疑。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6)
传递排序型
  传递排序型其实是MBA逻辑考题中比较简单的一种类型,这类题型一般在题干部分给出不同对象之间的若干个两两对比的结果,要求从中推出具体的排序。解这类题型的主要思路是要把所给条件抽象成最简单的排序形式。

1997-10-8
有A、B、C、D四个有实力的排球队进行循环赛(每个队与其它队各比赛一场),比赛结果,B队输掉一场,C队比B队少赢一场,而B队又比D队少赢一场。
关于A队的名次,下列哪一项为真?
A.第一名。
B.第二名。
C.第三名。
D.第四名。
E.条件不足,不能断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四个队单循环,每个队要赛三场。根据题干,“B队输掉一场,C队比B队少赢一场”,可得出C队输两场,“而B队又比D队少赢一场”,得出D队赢三场。也就是D第一名,A全输,第四名,就是倒数第一。

1999-1-56
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有所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归为一组,丙、丁归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得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在天平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请你判断,这四个球中由重到轻的顺序是什么?
A. 丁、乙、甲、丙。
B. 丁、乙、丙、甲。
C. 乙、丙、丁、甲。
D. 乙、甲、下、丙。
E. 乙、丁、甲、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A
确立传递关系。可用不等式推导,令甲为a,乙为b,丙为c,丁为d。
根据题意可知:a + b =c + d  (1)
a + d  b + c  (2)
b  a + c  (3)
由(1)+(2)可得:  a + b + a + d  c + d + b + c  即ac
同时(1)+(2) 还可得: c + d + a + d  a + b + b + c 即d
b
又由(3)b  a + c 可得:b  a
综合推出dbac即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丁、乙、甲、丙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7)
计算统计及数字陷阱型
  计算统计及数字陷阱型考题出现的也不少,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有关的统计常识。

  统计结论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只有从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出发,才能得到关于总体的可靠结论。一般从抽样的规模、抽样的广度和抽样的随机性三个方面去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对于任何一个抽样统计结果,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质疑它的可靠性。

  在当代社会,各种数字、数据、报表可以说铺天盖地,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之中,我们常常会想这些数字、数据准确、可靠吗?对“精确”数字保持必要的警惕,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理性的态度。下面揭示一些隐藏在“精确”数字背后的陷阱:一是平均数陷阱,在对平均数的模糊理解做文章;二是百分比陷阱,一般题干仅提供两种事物的某种比率就比较出两种事物的结果,其实其陷阱就在于该百分比所赖以计算出来的基数是不同的;三是错误比较,或者不设定供比较的对象,不设定比较的根据或基础,因此,表面上在进行比较,实际上根本就不能比较。

  同时,我们还应该懂一些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观念:不能只看到两组数据之间的正比或反比关系,关键要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联系。比如两组数据的相关性很强(存在正比或反比关系),但仅此而已相互间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有时也可能两组数据都是由第三种数据决定的。

1997-1-12
在过去的十年中,由美国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200%,但日本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500%,因此,日本现在比美国制造的半导体多。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以上命题?
A.在过去五年中,由美国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长仅100%。
B.过去十年中,美国生产的半导体的美元价值比日本生产的高。
C.今天美国半导体出口在整个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比十年前高。
D.十年前,美国生产的半导体占世界半导体的90%,而日本仅2%。
E.十年前,日本生产半导体是世界第4位,而美国列第一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按选项D和题干中的数据估算,“现在”美国半导体的产量仍为日本的20多倍,削弱了题干的结论“日本现在比美国制造的半导体多”。如果真算一下,90% (1+200%) / [2% (1+500%) ] = 270/12 = 22.5。
选A不对。五年增100%比十年增200%所说的年增长速度更快;选项B、C与题干所说的无直接关系;E虽有削弱题干命题的意思,但名次的差别不能准确反映其数量之间的差异,从削弱题干的命题的角度看明显不如D。

1999-10-36
据国际卫生与保健组织1999年年会“通讯与健康”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8%的脑癌患者都有经常使用移动电话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经常使用移动电话将会极大地增加一个人患脑癌的可能性。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将最严重地削弱上述结论?
A.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移动电话者的比例有惊人的增长。
B. 有经常使用移动电话的历史的人在1990~1999年超过世界总人口的65%。
C. 在1999年全世界经常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68%。
D. 使用普通电话与移动电话通话者同样有导致癌的危险。
E. 没有使用过移动电话的人数在90年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50%。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如果一份对中国人的调查显示,肺癌患者中90%以上都是汉族人,由此显然不能得出结论,汉族人更容易患肺癌,因为汉族人本身就占了中国人的90%以上。同样的道理,如果B项的断定为真,说明在世界总人口中,有经常使用移动电话历史的人所占的比例,已接近在脑癌患者中有经常使用移动电话历史的人所占的比例,这就严重削弱了题干的结论。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弱题干的结论。

2000-1-62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项有关献血对健康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对象中均有二次以上的献血记录,其中最多的达数十次;第二组中的对象均仅有一次献血记录;第三组对象均从未献过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第一组分别为0.3%和0.5%,第二组分别为0.7%和0.9%,第三组分别为1.2%和2.7%。一些专家依此得出结论,献血有利于减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这两种病已经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威胁中老人生命的主要杀手。因此,献血利己利人,一举两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削弱以上结论?
Ⅰ. 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在第一组中占60%,在第二组中占70%,在第三组中占80%。
Ⅱ. 献血者在献血前要经过严格的体检,一般具有较好的体质。
Ⅲ. 调查对象的人数,第一组为1700人,第二组为3000人,第三组为7000人。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Ⅰ和Ⅱ。
E. 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Ⅰ能削弱题干的结论。因为在三个组中,60岁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呈10%递增,又题干断定,癌症和心脏病是威胁中老人生命的主要杀手,因此,有理由认为,三个组的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的递增,与其中中老年人比例的递增有关,而并非说明献血有利于减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Ⅱ能削弱题干的结论。因为如果献血者一般有较好的体质,则献血记录较高的调查对象, 一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并非是献血减少了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Ⅲ不能削弱题干。因为题干中进行比较的数据是百分比,被比较各组的绝对人数的一定差别,不影响这种比较的说服力。

2000-1-68
在国庆50周年仪仗队的训练营地,某连队一百多个战士在练习不同队形的转换。如果他们排成五列人数相等的横队,只剩下连长在队伍前面喊口令;如果他们排成七列这样的横队,只有连长仍然可以在前面领队;如果他们排成八例 ,就可以有两人作为领队了。在全营排练时,营长要求他们排成三列横队。
以下哪项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A. 该连队官兵正好排成三列横队。
B. 除了连长外,正好排成三列横队。
C. 排成了整齐的三列横队,另有两人作为全营的领队。
D. 排成了整齐的三列横队,其中有一人是其他连队的。
E. 排成了三列横队,连长在队外喊口令,但营长临时排在队中。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设连队的人数是x。由题干,显然100 条件一:x除以5,余数是1。条件二:x除以7,余数是1。条件三:x除以8,余数是2。
5和7的公倍数,满足大于100且小于200的,有105,140和175。因此,同时满足条件一和条件二的x的取值,可以是106,141或176,在这三个数字中,可以满足条件三的只有x取值106。因此,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x的惟一取值是106。
这样,A项不能成立,因为106不能被3整除。B项能成立,因为106除以3,余数是1。C项不成立,因为106除以3,余数不是2。D项不成立,因为(106+1),不能被3整除。E项不成立,因为(106-1+1),不能被3整除。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8)
真话假话型
   把这类考题根据题目的表现形式归结为真话假话型,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本质是涉及了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往往是运用对当关系等逻辑知识在所有叙述中找出有互相矛盾的判断,从而必知其一真一假。
例如下列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p并且q”与“或者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不可能p”与“可能p”
要注意的是:有时两个命题虽然不是矛盾的,但互相反对(或下反对),即不能同真(或不能同假),那就可以推出两个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或者至少有一个是真的),这也同样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下列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所有S都是P”与“(某个)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某个)S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例如下列命题是互相下反对的(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有些S是P”与“有些S不是P”
“有些S是P”与“(某个)S不是P”
“有些S不是P”与“(某个)S是P”
“可能p”与“可能非p”
真话假话型考题包括一真多假、一假多真或多真多假三种,主要问法有:
   [1] 上述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假),以下哪项最可能为真?
   [2] 这几句话中只有两句是真,请你推出以下哪项为真?
解题基本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用矛盾(或反对)法,具体做法是从题干提供的所有判断中,找到两个矛盾(或反对)的判断,从而知其真假关系,进一步可推理出答案;二是用假设反证法,这种方法虽然显得笨些,却很有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前几次考试中,多次出现此题型,但在近来的考试中出现的次数已明显减少。不过,考生仍应多加戒备,因为此类考题实在是容易命题。

1997-1-7
桌子上有4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第二个杯子:“本杯中有苹果”;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第四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
如果其中只有一句真话,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水果糖。
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
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
E.第二个杯子里有苹果。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中第一和第四个杯子上的话是矛盾的,两句话中必有且只有一句为真。因此,四句中的一句真话必在第一和第四之中,所以第二和第三个杯子上的话必为假。由第三个杯子上的话“本杯中没有巧克力”是假,可知D中所说“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为真。虽然第二个杯子上的话也假,但五个选项中没有一项是“第二个杯子没有苹果”。选项C是“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不等同于“第二个杯子没有苹果”,因为,前者能推出后者,后者不能推出前者。
若选A,则第一个和第三个杯子上的话为真。若选E,则第二个和第四个杯子上的话为真。选B或选C也不对。我们用以下例子说明这两种选择是错误的。设第一个杯子装水果糖,第二个杯子装水果糖,第三个杯子装巧克力,第四个杯子装苹果。对这一“分配方案”,只有第四个杯子上的话是对的,符合题干的假设,但B和C不真。虽然可以举出符合题干而B和C又为真的例子,但此例说明,由题干不能推出B和C必然为真。

1997-1-33
某班有一位同学做了好事没留下姓名,他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个。当老师问他们时,他们分别这样说:
甲: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乙:这件好事是丁做的。
丙:这件好事是乙做的。
丁: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你推出是谁做了好事?
A.甲。
B.乙。
C.丙。
D.丁。
E.不能推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简捷做法:观察发现乙和丁两个人说的话相互矛盾的,肯定当中有一个人说的话为真,而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这样,甲和丙说的话就肯定是假的。从甲的话为假,可知好事是甲做的,而且这仍然保持丙的话为假。

1997-1-36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E.不能确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用假设反证法:如果③为真,即“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那就是“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即②也肯定为真,与题干的假设“只有一个是真的”矛盾,因此,③肯定应该为假,即所长会用计算机。由此可推出“有人会用计算机”,即①为真,进一步可推出②为假,即没有人不会用计算机,也就是律师事务所12名工作人员都会用计算机。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9)
假言命题及推理型
  假言命题及推理型考题,主要是考察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分及具体运用,这是逻辑考试中一个常考的点。

  解这类题型首先要搞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要根据常见的连接词能迅速抽象出逻辑形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中文中的代表词分别是只要和只有。比如:“只要A就B”意思是“A是B的充分条件,从A可以推出B,从B不一定推出A”;“只有A才B”意思是“A是B的必要条件,从B可以推出A,从A不一定推出B”。做这类题型要求能熟练掌握假言判断与假言推理的运用,具体要熟悉:

(1)推理的传递性(A推出B,B推出C,则A能推出C);
(2)不可逆性(重要的考点,A推出B,B真,推不出A真);
(3)逆否命题(A推出B,则非B推出非A)。

  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一般可用直接推理方式解决,比如:“如A做,则B一定做;若C做则B 不做;于是,若A做则C不做(否则矛盾)”。如果已知条件很多很乱的问题时,要迅速找到答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同时考虑已知条件和选项,在理解了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迅速浏览选项,从两头推理,从而尽快找到答案。

1997-1-2
如果缺乏奋斗精神,就不可能有较大成就。李阳有很强的奋斗精神,因此,他一定能成功。
下述哪项为真,则上文推论可靠?
A.李阳的奋斗精神异乎寻常。
B.不奋斗,成功只是水中之月。
C.成功者都有一番奋斗的经历。
D.奋斗精神是成功的唯一要素。
E.成功者的奋斗是成功的前提。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第一句话“如果缺乏奋斗精神,就不可能有较大成就”告诉我们“奋斗精神”是“较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而题干第二句又从“李阳有很强的奋斗精神”,直接推出“他一定能成功”的结论,就要求把“奋斗精神”作为“成功”的充分条件。如果奋斗精神是成功的唯一要素,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充分条件。因此,加上D中给的条件后,题干中的推论就能成立。
而选项B、C、E只是以不同方式重复题干中第一句话的意思。选项A虽然能对题干中的推理有增强作用,但只是程度上的增强,仍不能得出“一定能成功”的必然结论,因为李阳可能并不具备影响成功的其他要素,比如“机遇”。

1997-10-29
当爸爸、妈妈中只有一个人外出时,儿子可以留在家里。如果爸爸、妈妈都外出,必须找一个保姆,才可以把儿子留在家中。
从上面的陈述中,可以推出下面哪项结论?
A.儿子在家时,爸爸也在家。
B.儿子在家时,爸爸不在家。
C.保姆不在家,儿子不会单独在家。
D.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则儿子也不在家。
E.爸爸不在家,则妈妈在家。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选项C中这个“单独在家”是解题的关键。保姆不在家,肯定爸爸和妈妈中至少一个人留在家里陪儿子呢。选项A、B、D、E都不一定。

1997-10-30
如果你犯了法,你就会受到法律制裁;如果你受到法律制裁,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如果别人看不起你,你就无法受到尊重;而只有得到别人的尊重,你才能过得舒心。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推出下列哪一个结论?
A.你不犯法,日子就会过得舒心。
B.你犯了法,日子就不会过得舒心。
C.你日子过得不舒心,证明你犯了法。
D.你日子过得舒心,表明你看得起别人。
E.如果别人看得起你,你日子就能舒心。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从题干顺推,我们能够得到选项B:你犯了法,日子就不会过得舒心。我们来看选项C:你日子过得不舒心,证明你犯了法。这不一定。日子过得不舒心,还可能是病了呢,还可能是没钱花呢。“不犯法”只是“日子过得舒心”的必要条件。选项A“你不犯法,日子就会过得舒心”,这又把“不犯法”当成“日子过得舒心”的充分条件了。选项D不着边际。选项E也把“别人看得起你”当成了“日子过得舒心”的充分条件了,这不对,应该是必要条件,别人看得起我,可是我就是找不到女朋友,日子也舒心不了。

1997-10-34
要重振女排的雄风,关键是要发扬拼搏精神,如果没有拼搏精神,战术技术的训练发挥再好,也不可能在超级强手面前取得突破性的成功。
下列各项除哪项外,都表达了上述议论的原意?
A.只有发扬拼搏精神,才可能取得突破性成功。
B.除非发扬拼搏精神,否则不能取得突破性成功。
C.如果取得了突破性成功,说明一定发扬了拼搏精神。
D.不能设想取得了突破性成功但却没有发扬拼搏精神。
E.只要发扬了拼搏精神,即使战术技术的发挥不好,也能取得突破性成功。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告诉我们: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至少有两个必要条件:发扬拼搏精神和发挥好战术技术。问题“下列各项除哪项外”有个小陷阱“除”,要专门标记下来。A、B、C和D四个选项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拼搏精神是突破性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选项E“只要发扬了拼搏精神,即使战术技术的发挥不好,也能取得突破性成功”是把“拼搏精神”当成了“突破性成功”的充分条件了,与题干不符,当选。

1997-10-39
老师:“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出去作游戏”。
学生:“老师,我完成作业了,我可去外边作游戏了!”
老师:“不对。我只是说,你们如果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出去作游戏。”
除了以下哪项,其余各项都能从上面的对话中推出?
A.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就一定会准许他们出去作游戏。
B.老师的意思是没有完成作业的肯定不能出去作游戏。
C.学生的意思是只要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出去作游戏。
D.老师的意思是只有完成了作业才可能出去作游戏。
E.教师的意思是即使完成了作业,也不一定被准许出去作游戏。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老师的意思是完成作业是作游戏的必要条件,要想去玩可能还得帮老师擦黑板才行;学生的意思是完成作业是作游戏的充分条件,作业一完,不需要我再做任何别的我就可以游戏起来。选项A跟这个理解相悖,是正确答案。

1997-10-42
假设“如果甲是经理或乙不是经理,那么,丙是经理”为真,由以下哪个前提可推出“乙是经理”的结论?
A.丙不是经理。
B.甲和丙都是经理。
C.丙是经理。
D.甲不是经理。
E.甲或丙有一个不是经理。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要想推出“乙是经理”,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如果甲是经理或乙不是经理,那么,丙是经理”这个真命题的逆否命题:如果丙不是经理,那么甲不是经理而且乙是经理。因此,选项A就能充分保证“乙是经理”的结论成立。

1998-1-4
如果甲和乙都没有考试及格的话,那么丙就一定及格了。
上述前提再增加以下哪项,就可以推出“甲考试及格了”的结论?
A.丙及格了。
B.丙没有及格。
C.乙没有及格。
D.乙和丙都没有及格。
E.乙和丙都及格了。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这是一道经典题目。考察你对逆否命题的准确掌握。要推出“甲及格”,我们必须依赖题干的逆否命题:如果丙不及格,那么甲和乙就不是都没有及格。这里面有个容易错的地方,就是“甲和乙都没有考试及格”的否定是什么?不是“甲和乙考试都及格”!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误地选择选项B作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甲和乙都没有考试及格”的否定是“甲和乙不是都没有及格”,即“甲和乙至多有一个不及格”(这时候我们就知道要是乙把这个不及格占了,甲就肯定及格了),或者,为了表示的更清楚,可以写成“甲及格且乙不及格,或者甲及格且乙及格,或者甲不及格且乙及格”这三种情况。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题干的基础上,要推出“甲及格”,必须有两个条件:丙不及格,乙也不及格。

1998-1-6
如果祖大春被选进村计划生育委员会,他一定是结了婚的。
上述断定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某些已婚者不可以被选进村计划生育委员会。
B.只有已婚者才能被选进村计划生育委员会。
C.某些已婚者必须被选进村计划生育委员会。
D.某些已婚者可以不被选进村计划生育委员会。
E.祖大春不拒绝在村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工作。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基本题型。必要条件的标准句型:只有P才Q,现在Q了,所以P。

1998-1-7
有很多自称是职业足球运动员的人,尽管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时间都在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但其实他们并不真正属于这个行业,因为足球的比赛和训练并不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以下哪项假定最能支持以上的推理?
A.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准和收入水平都比业余足球运动员要高得多。
B.经常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必由之路。
C.一个运动员除非他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比赛和训练,否则不能称为职业运动员。
D.运动员们希望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动力来自于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E.有一些经常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的人们并不真正属于职业运动员行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基本题型。只有P才Q,现在不P,所以不Q。变种:除非P否则不Q,现在不P,所以不Q。
1998-1-38
如果赵川参加宴会,那么钱华、孙旭和李元将一起参加宴会。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也是真的?
A.如果赵川没参加宴会,那么钱、孙、李三人中至少有一人没参加宴会。
B.如果赵川没参加宴会,那么钱、孙、李三人都没参加宴会。
C.如果钱、孙、李都参加了宴会,那么赵参加宴会。
D.如果李元没参加宴会,那么钱华和孙旭不会都参加宴会。
E.如果孙旭没参加宴会,那么赵川和李元不会都参加宴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讲了“如果赵川参加宴会,那么”如何,我们并不能断定“如果赵川没参加”会怎么样,所以选项A、B不必考虑。其实我们根据逆否命题的原则,可得出,如果后面的“钱华、孙旭和李元”三人中有一人未参加,则前面的“赵川”就没参加。所以应该选E。“赵川和李元不会都参加宴会”,其实我们最终并不知道李元的情况,只是肯定地知道赵川不会参加了。

1998-1-41、42
41-42题基于以下题干:
P.任何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的交通工具的时速必须超过60公里。
Q.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是20公里。
R.我的汽车只有逢双日才允许在高速公路上驾驶。
S.今天是5月18日。
41.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下面哪项断定也一定是真的?
I.  自行车不允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II. 今天我的汽车仍然可能不被允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III.如果我的汽车的时速超过60公里,则当日肯定是逢双日。
A.I、II和III。
B.仅I。
C.仅I和II。
D.仅I和III。
E.仅II和III。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选项I肯定成立,因为P和Q。选项II肯定成立,因为S和R和P,我的汽车的时速不一定超得过60公里(老爷车)。选项III不一定成立,我的汽车时速超过60公里,也可能是在夜里的城市干道上(也不塞车),时速可以超过60公里,日子也没有限制。

42.假设只有高速公路才有最低时速限制,则从上述断定加上以下哪项条件可合理地得出结论:“如果我的汽车正在行驶的话,时速不必超过60公里。”  
A.Q改为“自行车的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B.P改为“任何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的交通工具的时速必须超过70公里”。
C.R改为“我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不受单双日限制”。
D.S改为“今天是5月20日”。
E.S改为“今天是5月19日”。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要想合理地得出“如果我的汽车正在行驶的话,时速不必超过60公里”,那就意味着“我的汽车一定不在高速公路上”,而又正在行驶,那就说明不是双日。

1998-11-35、36
35-36题基于以下题干:
八个博士C、D、L、M、N、S、W、Z正在争取获得某项科研基金。按规定只有一人能获得该项基金。谁能获取该项基金,由学校评委的投票数决定。评委分成不同的投票小组。如果D获得的票数比W多,那么M将获取该项基金;如果Z获得的票数比L多,或者M获得的票数比N多,那么S将获取该项基金;如果L获得的票数比Z多,同时W获得的票数比D多,那么C将获取该项基金。
35.  如果S获得了该项基金,那么下面哪个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A.L获得的票数比Z多。
B.Z获得的票数比L多。
C.D获得的票数不比W多。
D.M获得的票数比N多。
E.W获得的票数比D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迷惑考生,希望考生倒着推,这样就犯了错误。已知S获得了该项基金,你绝不能根据题干那些关于S的条件来倒过去推,得出Z比L多或是M比N多的结论,这都是不一定的。正确的方法是找那些不成立的,然后利用逆否命题来推。S获得了基金,就意味着M和C都没得到。那么我们就得到了“D获得的票数比W多”不成立的结论和“L获得的票数比Z多,同时W获得的票数比D多”不成立的结论。这样就知道了C对。

36.  如果W获得的票数比D多,但C并没有获取该项基金,那么下面哪一个结论必然正确?
A.M 获得了该项基金。
B.S 获得了该项基金。
C.M获得的票数比N多。
D.L获得的票数不比Z多。
E.Z获得的票数不比M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这跟上面有点象。C并没有获取该项基金,就是说“L获得的票数比Z多,同时W获得的票数比D多”没有成立,这种情况下,如果W获得的票数比D多,那就肯定“L获得的票数不比Z多”。

1999-1-73
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不少于两小时,除非是元旦、星期天或得了较严重的疾病。
若以上论述为真,以下哪项所描述的人不可能是世界级马拉松选手?
A. 某人连续三天每天跑步仅一个半小时,并且没有任何身体不适。
B. 某运动员几乎每天都要练习吊环。
C. 某人在脚伤痊愈的一周里每天跑至多一小时。
D. 某运动员在某个星期三没有跑步。
E. 某运动员身体瘦高,别人都说他像跳高运动员,他的跳高成绩相当不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由于元旦和星期天相连最多两天,若某人连续三天每天跑步不到两小时,并且没有任何身体不适,一定不可能是世界级马拉松选手。选项B、E说的与判断无关;D中说的某个星期三可能是元旦;C中说的脚伤痊愈的那一周,可能包含痊愈前六天和痊愈后一天,而痊愈后的那一天可能是元旦,所以选项C描述的人仍然可能是世界级马拉松选手。

1999-10-54
如果风很大,我们就会放飞风筝。
如果天空不晴朗,我们就不会放飞风筝。
如果天气很暖和,我们就会放飞风筝。
假定上面的陈述属实,如果我们现在正在放飞风筝,则下面的哪项也必定是真的?
Ⅰ. 风很大。
Ⅱ. 天空晴朗。
Ⅲ. 天气暖和。
A. 仅Ⅰ。
B. 仅Ⅰ、Ⅲ。
C. 仅Ⅲ。
D. 仅Ⅱ。
E. 仅Ⅱ、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从“如果天空不晴朗,我们就不会放飞风筝”和“我们现在正在放飞风筝”,可以推出“天空晴朗”。至于“风很大”和“天气暖和”均不能从题干的条件中推出。因为从“如果P那么Q,并且非Q”,可以推出非P,但是从“如果P那么Q,并且Q”,不能推出P。

1999-10-64
只有她去,你和我才会一起去唱“卡拉OK”;而她只到能跳舞的“卡拉OK”唱歌,那些场所都在市中心。只有你参加,她妹妹才会去唱“卡拉OK”。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为真?
A. 她不和她妹妹一起唱“卡拉OK”。
B. 你和我不会一起在市郊的“卡拉OK”唱歌。
C. 我不在,你不会和她一起去唱“卡拉OK”。
D. 她不在,你不会和她妹妹一起去唱“卡拉OK”。
E. 她妹妹也只到能跳舞的地方唱“卡拉OK”。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B项一定为真。否则,由于你和我在一起唱“卡拉OK”,则她一定也在;由于你和我是在市郊,则她也是在市郊;但由条件,她只在市中心的“卡拉OK”唱歌,矛盾!其余各项不一定为真。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10)
集合或范围重合型
  集合或重合型题型一般特点:在题目中出现“所有”、“有些”、“某个”、“每一个”、“没有一个”等集合型的叙述或题干提供的概念间的范围有重合的部分。

  可以根据基本的集合概念和逻辑常识解决该类题型,解这种题型的重点放在集合的“部分与全体”上,同时要善于分辨可能重合的部分和绝不会重合的部分。最直观的办法是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画个小图,题目即可迎刃而解。

1998-1-45、46
45-46基于以下题干:
在某住宅小区的居民中,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了人寿保险,所有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都没办理财产保险。
45.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小区居民的断定必定是真的:
I.  有中老年教员买了四居室以上的新房。
II. 有中老年教员没办理财产保险。
III.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
A.I、II和III。
B.仅I和II。
C.仅II和III。
D.仅I和III。
E.仅II。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大多数中老年教员办了人寿保险,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居民都没办理财产保险,所以大多数中老年教员没办财产保险,这是Ⅱ。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居民都没办理财产保险,所以,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否则矛盾了),这是Ⅲ。中老年教员和四居室以上住房之间没有建立因果联系,推不出Ⅰ来。

46.如果在题干的断定中再增加以下断定:
“所有的中老年教员都办理了人寿保险”,并假设这些断定都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必定是假的?
A.在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中有中老年教员。
B.并非所有办理人寿保险的都是中老年教员。
C.某些中老年教员没买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D.所有的中老年教员都没办理财产保险。
E.某些办理了人寿保险的没买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发生了一个变化,从“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理了人寿保险”加强为“所有的中老年教员都办理了人寿保险”,这就意味着所有的中老年教员都没办理财产保险。而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这就是说“所有的中老年教员”和“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这两个集合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这选项A“在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中有中老年教员”就为假了。

1999-10-77、78
77~78题基于以下题干。
本问题发生在一所学校内。
学校的教授们中有一些是足球迷。
学校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们一致要把学校的足球场改建为一个科贸写字楼,以改善学校收入状况。
所有的足球迷都反对将学校的足球场改建成科贸写字楼。
77. 如果以上各句陈述均为真,则下列哪项也必为真?
A. 学校所有的教授都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B. 学校有的教授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C. 学校预算委员会有的成员是足球迷。
D.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的教授。
E. 有的足球迷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B项必为真。因为所有的足球迷都反对改建足球场,而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主张改建足球场,因此,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不是足球迷。又有的教授是足球迷。因此有的教授不是预算委员会的成员。其余各项均不必定为真。

78. 如果作为上面陈述的补充,明确以下条件:所有的学校教授都是足球迷,那么下列哪项一定不可能是真的?
A. 有的学校教授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B. 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中有的是学校教授。
C. 并不是所有的足球迷都是学校教授。
D. 所有的学校教授都反对将学校的足球场改建为科贸写字楼。
E. 有的足球迷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B项不可能真。因为所有的教授都是足球迷,因此所有的教授都反对改建足球场;而所有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都主张改建足球场。因此不可能有预算委员会的成员是教授。

逻辑解题十八套路(11)
预设或寻找假设型
  预设或寻找假设型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这类题型主要表现形式有:

(1)加上一个条件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推理,比如题目中问到“上面的逻辑前提是哪个?”“再加上什么条件能够得出结论”;
(2)题干给出前提和结论,然后提问你假设是什么?或者要你提出正面的事实或有利于假设的说明,则加强论点,否则削弱论点。比如问到“上文的说法基于以下那一个假设?” “上述结论中隐含着下列哪项假设?” “上述议论中假设了下列哪项前提?”
(3)以题干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能推出题干的前提。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有效的推理?
  由于这种题型是题干推理中的前提不足够充分以推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合适的前提,去补充的原前提或论据,从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或有利于提高推理的证据支持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做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紧扣结论,简化推理过程,从因果关系上考虑,从前提到结论,中间一定有适当的假设,寻找断路或是因为“显然”而省略掉的论述,也就是要“搭桥”,很多时候凭语感或常识就可以找到所要问的隐含的前提。解题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所寻找的假设应当是原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二是,假设的正确选项如果取反,能够推翻原文的推理;三是,对不确定选项的判断取反后,看是否能够推翻原文。

  进一步说,这类题型涉及到逻辑中的“预设”问题。预设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分,语义预设是一个命题及其否定都要假定的东西,是一个命题能够为真或为假的前提条件;语用预设则可以表述为,如果话语A只有当命题B为交谈双方所共知时才是恰当的,则A在语用上预设B。由于日常交际中的推理都是具有某些共同背景知识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不必列出所有必需的前提,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省略本身可能不是真的或这种省略推理中可能暗含着逻辑错误。因此,在批判性思维中,常常需要把这些被省略的前提、假定、预设补充到推理过程中来,以便考察被省略的前提是否真实,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即对推理者的推理进行评价。同时,由于这种省略形式的前提对结论提供了不充分的支持,有时候需要加强前提以便对结论提供更强的支持,或对该论证提供更好的辩护。被补充到前提中去的,可以是某个一般原理如因果关系陈述,也可以是某个假设、假定或事实性断言。对前提的加强可以到使该推理成为形式有效的推理的地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提高了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证据支持度。

融大教育

1997-1-16
母亲要求儿子从小就努力学外语。儿子说:“我长大又不想当翻译,何必学外语。”
以下哪项是儿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要当翻译,需要学外语。
B.只有当翻译,才需要学外语。
C.当翻译没什么大意思。
D.学了外语才能当翻译。
E.学了外语也不见得能当翻译。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儿子的结论是不学外语,理由是不想当翻译,其推理过程是:“只有当翻译,才要学外语,我不想当翻译,所以不要学外语”(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推理,把“当翻译”作为“学外语”的必要条件)。
选项C只是反映儿子对当翻译的态度,排除。选项E是说“学外语”不是“当翻译”的充分条件,但并不能说“当翻译”是“学外语”的必要条件,不选。选项A、D不选,因为该两项选择表示“当翻译”是“学外语”的充分条件,并不一定必要,不当翻译也可能需要学外语。

1998-11-74
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民用电,现行的电费价格一直偏低。某区推出一项举措,对超出月额定数的用电量,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民用电,一律按上调高价收费。这一举措将对该区的节约用电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举措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哪项必须是真的?
Ⅰ.有相当数量的浪费用电是因为电价格偏低而造成的。
II. 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因为电价格偏低而浪费用电的。
III.超额用电价格的上调幅度一般地足以对浪费用电的用户产生经济压力。
A.Ⅰ、Ⅱ和Ⅲ。
B.仅Ⅰ和Ⅱ。
C.仅Ⅰ和Ⅲ。
D.仅Ⅱ和Ⅲ。
E. Ⅰ、Ⅱ和Ⅲ都不必须是真的。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本题与“1998-1-27”类似。
容易把“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因为电价格偏低而浪费用电的”这个选项也选进来,其实不妥。比如尽管相当数量的用户因为电价低而浪费用电,但浪费的总量很有限,在浪费用电的总量中有相当数量的浪费用电是因为公费支出的(所以大家浪费不在乎)或是缺乏节电意识造成的。那么你提高电价就不一定达到目的,而不如采取别的措施(比如限制公费缴纳电费的总额或是加强宣传节电的力度等等)了。

2000-1-72
在西方几个核大国中,当核试验得到了有效的限制,老百姓就会倾向于省更多的钱,出现所谓的商品负超常消费;当核试验的次数增多的时候,老百姓就会倾向于花更多的钱,出现所谓的商品正超常消费。因此,当核战争成为能普遍觉察到的现实威胁时,老百姓为存钱而限制消费的愿望大大降低,商品正超常消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 当核试验次数增多时,有足够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费。
B. 在西方几个核大国中,核试验受到了老百姓普遍地反对。
C. 老百姓只能通过本国的核试验的次数来觉察核战争的现实威胁。
D. 商界对核试验乃至核战争的现实威胁持欢迎态度,因为这将带来经济利益。
E. 在冷战年代,上述核战争的现实威胁出现过数次。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的论证必须基于这一假设,即当核试验次数增多时,有足够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费。否则,即使老百姓倾向于花更多的钱,也不会出现商品正超常消费。因此,A项是必须假设的。
题干说明,老百姓能通过本国的核试验的次数来觉察核战争的现实威胁,但显然并不说明,老百姓只能通过本国的核试验的次数来觉察核战争的现实威胁。因此,C项并非是必须假设的。
D项是对题干论证的一个可能的推论,并非是题干的论证本身必须假设的。
E项是对过去的一个陈述,不是必须假设的。
但细究一下,本题还是存在漏洞,因为本题没有明确“正超常消费”的确切含义,如果核试验增多时,虽然没有足够的商品,但老百姓有更强的消费欲,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还算不算“有足够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费”。从这个角度看,选项A也未必是必须要假设的。

融大教育为你们2014年昆明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行政能力测试之逻辑解题答题技巧
扫一扫获得更多烟草招聘考试资讯,让你的手动起来吧!

扫一扫 有惊喜